米乐mile官网

案例

专访汪大伟:我把设计看作是一种解决生活需求的

来源:米乐mile官网    发布时间:2024-04-21 07:18:40

  “设计其实就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能够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尤其是功能上的问题。现在设计的范畴更加扩大化,甚至能够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有关问题。因此我把设计看作是一种解决生活需求的。”

  策展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

  本届大展确立了“新起点·新风尚”的主题,相比往届主题,您如何理解“新起点·新风尚”在2023年的特殊意义?

  汪大伟:本届大展以“新起点·新风尚”作为策展的主题,它是从这几个方面考量的,首先作为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成了我们全党全国人民的一个奋斗目标,而这个奋斗目标,我们设计界,把它看成是我们的一个新的起点,希望去探索在这个新的起点过程中,如何发挥设计和公共艺术的专业的前沿引领性,以及对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发挥的积极的作用。新风尚,指的是设计和公共艺术探索在引领时代新风方面的意义,即探讨如何建立中国式生活的价值观,塑造全新的生活方式。所以设计和公共艺术需要展开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带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去影响和引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十四五以来,设计大展广泛挖掘2019年以来设计和公共艺术领域的优秀案例,展示新起点语境下的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在回应全球性的时代议题和回应我国的国家战略发展。您认为支持四届设计大展的持续精神资源来自于哪里?大家长时间坚持不变的思路是什么?

  汪大伟:以“案例”结构为特色的策展方式,是中国设计大展和公共艺术专题展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和区别于其他展览的亮点。改变了以往设计展览呈现的方式,将原来的设计展当中以单件作品展示的方式调整为以案例的方式,围绕某一个问题或者主题来综合呈现多件作品,强调设计和公共艺术所阐释出来的价值引领和价值取向方面的作用,这样的思路一致延续至今。

  在您所负责的重点板块里,您如何通过“案例”新提炼形成展览叙事逻辑?如何协调其典型性、叙述性、逻辑性和视觉性。

  汪大伟:以“案例”结构为特色的策展方式,尝试打破艺术门类的界限,不再是以设计领域和门类来架构整个展览,而是以案例内容为线索来架构整个展览的结构,以问题为导向,在理念上将设计和公共艺术的案例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总框架中,关注设计和公共艺术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围绕“新时代·新风尚”的展览主题,与策展人们一起探讨和思考近三年哪些有代表性的典型作品能够凸显主题并体现出价值引领和创新精神,再以具体问题为导向,把相关作品通过一定的逻辑性整合在一个主题性的案例里,通过丰富的作品和多元的展陈形式,给观众讲述案例背后的故事,即揭示新时代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的总体面貌及解决实际问题和价值引领方面的途径和方式。

  汪大伟:公共艺术方面的主要策展人是金江波、李翔宁、姜俊。他们都为本次展览呈现了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将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并将其作为城市治理和社区公共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围绕衣食住行等生活要求,配备各类服务与公共活动空间,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理念下,公共艺术在参与社区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很多具有示范性的案例。

  李翔宁的《双城理论实践:“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个案例,就是针对恢复邻里关系、重建空间格局、传承历史风貌、倡导绿色共享生活方式、提升面向全龄的公共服务水平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助力高质量示范区和友好型社区建设。

  金江波、姜俊的《无墙的美术馆:大众的审美体验》这个案例,呈现了传统美术馆展览模式之外的一种与公众互动的新的社会美育模式,艺术走入社会空间,走进日常生活,在提高大众审美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服务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城市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城市交通。其空间设计不仅是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窗口,出行的艺术越来越成为城市文明的体现。姜俊的《出行的艺术:公共交通空间的品质提升》这个案例,其实就是对近年来我国方兴未艾的地铁和机场建设的一个梳理和研究。案例聚焦部分最新规划的地铁和机场的公共艺术实践,探索了如何通过新技术与新媒介的运用,让公共交通空间的艺术性与功能性相融合,营造良好城市文化氛围、反映出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城市形象。

  艺术与科技的关系一直都是热点问题。本次展览中姜俊的《赛博都市:嵌入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这个案例,就分享了数字艺术进入公共空间的一些新的尝试。在公共艺术的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下,城市中的一些多媒体屏幕和建筑投影慢慢的变成为展示影像艺术的载体。同一块屏幕可以顺应不同的情境更换内容,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展览现场。这个案例的作品探讨了如何将数字媒体艺术嵌入城市,为城市带来绚丽多彩的视觉景观。

  姜俊的《为儿童而设计:创造多元化的儿童游乐空间》这个案例,反映出对下一代的关怀。游乐空间是伴随儿童成长的重要的公共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增进智识和审美,培养社交、学习等综合能力。这个案例以儿童视角,探讨设计和公共艺术如何回应需求,创造出具有游乐、教育、安全、趣味、启智等多种功能的儿童游乐公共空间。

  传统非遗技艺的创新性保护方式,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融入当下日常生活,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是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向。金江波的《非遗日用:传统非遗技艺的实用之道》这个案例,探索了非遗工艺与家具、音响、服饰等日用品设计相结合的新方式,展现了传统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发展趋势。

  设计和公共艺术参与乡村振兴,要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做到注重质量、从容建设,要统筹考虑土地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生态保护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等要素。金江波、李翔宁的《两山实践:活化乡村聚落的在地性规划》这个案例,从村庄发展思路、村庄定位、科学布局生态空间、保留乡村生态等角度展示部分艺术参与乡村振兴的实例,提出了保护绿水青山,构建金山银山的具体举措。

  以上列举的这些案例关注的都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策展人的深度思考、视觉整合和逻辑演绎,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示。

  关于设计和公共艺术的产业转型,您认为当下中国最要解决其中的哪些核心问题。关于产业的长效发展体制,有要哪一些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支持?

  汪大伟:设计其实就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能够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尤其是功能上的问题。现在设计的范畴更加扩大化,甚至能够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有关问题。因此我把设计看作是一种解决生活需求的。整个展览其实就是围绕着社会中不同的问题以及不同解决之道来进行策划、遴选案例的。在这次设计展当中,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对接着国家战略需求,很多设计和公共艺术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做出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这方面,如何将民间传统文化能够对接生活的需求,对接乡村的振兴,做了很多的工作。从乡村的规划,从乡村的文化建设,以及乡村的一些改善生产条件方面,都有很好的一些案例。在民间传统文化如何介入到我们当下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把我们民间工艺,带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像是这样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公共艺术则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社区的文化建设、社区治理等方面,很多作品可当作可示范的案例。其中还推出了一些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为儿童而设计”的案例,做出一系列的专题作品。

  从策展召集人的角度,您如何看:此次大展的核心价值、参展案例、策展人团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汪大伟:策展团队是在展览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展览宗旨和主题进行展览策划和案例遴选工作,策展团队拟定展览方案,提交学术委员会通过后执行。自第三届以来,展览都特别设立了策展召集人,我和杭间老师担任第三届和本届的召集人。召集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策展工作的需要提名策展人的人选并组建策展团队。我们策展团队对于整个展览的学术性和品质把控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的。召集人实际是提出问题的角色,思考和探索近年来社会和专业领域中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或者要解决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价值的引领和判断。基于这样的思考,本届大展主题围绕着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作为核心,展开了五个板块的分主题:第一板块,展现国家形象,第二板块,推动产业转型,第三板块,助力文化建设,第四板块,引领社会风尚,第五板块,改善生态文明。再围绕这五个板块进行策划,组织策展人从各自的方面出发,紧紧围绕着国家战略的需求,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和人民向美好生活发展的需求,挖掘设计与公共艺术领域最新、最有代表性和价值的优秀作品。策展团队再合力将千余件作品根据不同的案例主题进行整合提升与优化,呈现出90余个精彩的案例。

  汪大伟:公共艺术最大特点是公共性,其核心价值在于以艺术的方式探索怎么样才能解决社会问题,是艺术以全新的积极姿态参与和介入公共领域和社会生活的转型发展与创新探索。近年来因其在服务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慢慢的受到关注与重视。第二届设计大展开始增设公共艺术专题展,可见该活动始终与时俱进,保持着创新性与前沿性。本届展览中的公共艺术专题展,旨在聚焦当下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艺术、科技、产业、服务和环保等相关领域,通过优秀案例呈现出公共艺术在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文化旅游与乡村振新、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创新方面的艺术实践与文化价值,重点强调了公共艺术如何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感以及获得感、认同感以及归属感,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赋能高质量的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示范作用方面。展览凸显了公共艺术在服务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升公众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非消极作用与引领性,传播和推广了公共艺术的精神与价值,探索和挖掘了中国的本土文化价值,引领和倡导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与审美风尚。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经理

手机:131561872638

邮箱:2853760590@qq.com

地址: 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宁华路288号